人物推介

| 央媒推介

中国影响力人物大拜年 新时代国医大师——韩世圣

中国影响力人物大拜年 新时代国医大师——韩世圣

《央媒头条》网全球推荐平台,致力于中国形象国际传播,央媒头条是中国文化、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舞台的绝佳平台!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新时代国医大师——韩世圣,给全国人民拜年了。恭祝全国人民、全球华人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中国影响力人物大拜年 新时代国医大师——韩世圣

国医大师韩世圣个人简介

基本信息

姓名:韩世圣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2年

籍贯:江西分宜

民族:汉族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教育背景与资质

学历:本科学历

专业资质:国家执业医师、主任中医师、高级康复治疗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76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函大

通过多次专业考试,包括市中、西医专业技术考试、国家执业助理中医师资格考试及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均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

职业经历与成就

从业时间:自16岁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至今已有58年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擅长运用中医药诊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尤其在处理某些顽疾、疑难杂症方面有一定经验。主要擅长各种慢性疼痛、肿瘤、瘫痪,以及内科“各类杂病”、妇科“经带孕产”、儿科“痘麻惊疳”、外科“痈疽疮疡”等疾病的治疗

韩世圣在医学领域有着显著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临床经验与辨证思维模式‌:韩世圣在中医领域积累了近60年的临床经验,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辨证思维模式及诊疗辨治体系。他在辩证论治、选方用药、证因脉法等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实践。

‌学术成就与荣誉‌:韩世圣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荣获“‌中国中医名师医”、“‌国医大师”、“‌中国十大国医楷模”等荣誉称号。他还被评为“绿色中国——美丽健康大使”和“全国名中医‘中医药突出贡献奖'”等。

‌社会贡献‌:韩世圣不仅致力于中医临床工作和学术研究,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多次赴各地宣传中医文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业绩已入编《中国当代名医名院珍集》、《中华名医功勋大典》、《華夏医魂》、《華夏国医大典》等多部大型文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韩世圣的“中医诊法(韩氏传统疗法)”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中医药大师授徒基地”,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韩世圣的专业资质与职务

韩世圣具有丰富的专业资质和职务,包括:

‌国家执业医师、‌主任中医师、‌高级康复治疗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特色医疗研究会常务理事

全国名中医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会全国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计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医专业副主任委员

中科清研(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终身客座教授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咨询开发部专家顾问

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兴康民医学研究院院士

中国科学家协会终身副理事长

中华医学国际发展联合会主任委员

中华名医理事会副会长

“国医推广大使”

北京国际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院“终身院长”等。

荣誉与奖项:

2011年4月,经国家相关部委等国家医疗机构审核,获得“中国中医名医”称号

2013年,经相关部委审核取得国医授徒资格,并联合颁发“国家名医授徒证”

2014年,被评为“国医大师”

荣获国家授予的多项大奖,包括亚太国际传统医学五星级杰出“名医”称号、全国名中医“中医药突出贡献奖”、中国传统医药传承千禧杯金奖等

2013年8月,被评为“绿色中国——美丽健康大使”

其他荣誉包括“全国五一劳动模范”、“中华国医五一特级劳动英模”勋章等

社会职务:

中华医学国际发展联合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国际发展联合会中华名医理事会副会长

特聘担任“中促会首任医事顾问”

北京国际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院“终身院长”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全国难治病研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计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医专业副主任委员

中科清研(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终身客座教授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咨询开发部专家顾问

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兴康民医学研究院院士

中国科学家协会终身副理事长

国医大师韩世圣教授论“中医学优势”

一、中医的医学哲学优势

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传统自然哲学思想,孕育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医学科学体系一一中医和西医。中医的整体观与现代生物全息论、系统论不谋而合,表现出哲学上的优势。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哲学优势所在。朱熹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这个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医的哲学基础,所以强化“道在于一”,是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

(二)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规律,中医发展史表明:古往今来的中医学家都没摆脱哲学对他们的支配,这是把握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关键。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周易》指出:“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即各种卦的变化起源于阴阳的对立,阴阳刚柔作用的发挥是事物变化的根据。《黄帝内经》几乎是全部接受了这一哲学思想并结合实践加以发展,指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这种哲学思想也一直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可以说没有哲学的指导就没有医学的成功。

中医的辩证观念是在辩证思想的指导下展开的,运用辩证思维去捕捉现象与本质间的联系千进而创立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学说。如叶天士创卫气营辨证和吴鞠通强化三焦辨证,虽然有前人知识的启迪,但根本上还在于他们运用了中医辨证思想规律,认识到卫气营血和上、中、下三焦有不同的病理层次,不同的外在表现(症状)和不同的内在联系(证侯),从而揭示了温病防治规律。

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已经意识到,非线性复杂系统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求解问题的方式,是处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种成功的求解问题的方式,是处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一种跨学科方法论,这就反证了中医强调的整体观、系统论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所在。

中国影响力人物大拜年 新时代国医大师——韩世圣

二、中医的研究方法优势

中医学的整体恒动观点,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优势。对偶统一格局式的多层次研究是中医学独特的研究方法,一个医家的学术思想和风格都反映在其对偶统一的格局之中。如张仲景《伤寒论》。用药仅87味,制方不过113方,却形成了六经辨证的格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使用次数最多的药物不过60味,而使用次数达数万次之多,这是采用药物性能、归经、气味作为组合耦连而形成格局的。张仲景制方历经一千七百多年,经数以千计医家的临床实践之后,目前仍被尊崇,可见这种格局的多层次研究,在中医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这种格局思维是灵活的,可以说出新于法度之中,是发展中医学术的灵魂。

中医传统研究方法早就寓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一些基本逻辑方法于其中,诸如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证明和反驳、三段证推理等,尤其重视逻辑推理的作用。另如试错法(即通过偶然性认识而掌握必然性方法)、直观法(既直接观察、直接感知)、自我感知法(即内视法,内景反观法,是人对自己身体内部自我感知的记述),时间序列分析法(包括时空观)、构成论方法等也早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之中,这些都为促进中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如何理解研究方法上的优势呢?其一,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用归纳法把许多分处的现象,或者一些状态归纳总结,这就是一个精简化、抽象化、浓缩化、符号化的过程;其二,近400多年的现代历史中,还原论思想成为生物学、医学最有利的哲学方法论,并发展了还原研究方法,认为整体性能是组成部分性能的机械相加,生命的高级运动可以还原为低级运动,生命和疾病的现象完全可以用物理、化学规律来解释清楚。随着科学的发展,还原论及其研究方法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而富含生物全息论、系统论内容的中医药学却显示出优势。

中国影响力人物大拜年 新时代国医大师——韩世圣

三、中医的诊治方法优势。

中医独特的诊治方法是临床优势病种形成的基础。中医诊治,从整体而论,其特色和优势主要是无创伤性获取病理信息;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整体动态的诊察内容和简便、经济的诊察方法。中医诊断的特色和优势提出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是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和特色,而其独特的诊断思维方式和方法是中医诊断的优势所在。中医治疗具有安全、有效、低毒等优势,其单味药及复方的药理作用具有多效性,同时存在多个有效成份或部位,而通过辨治论治原则组成的复方,其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又具有新物质及新功能,使得复方形成比单味药更优越的整体调节功能,从而更有力地纠正机体的各种不平衡状态,为有效地治疗复杂疾病奠定了基础。中医非药物治疗使用器械或手法,发挥着整体功能综合调节和协助人体自然康复的作用,强调因人施用、辨证施用,注重医患双方的互动性和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

中国影响力人物大拜年 新时代国医大师——韩世圣

四、中医的研究思路优势

科学理论应当具有客观真理性、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等基本特征,中医的理论体系就具有以上特征。其一,中医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并且是可重复的。其二,其理论能从普遍现象出发,整体而客观反映人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尤其是整体观念和系统方法。其三,中医理论的论证和推理方法是合乎逻辑的,它强调辨证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理、法、方、药一体。

中国影响力人物大拜年 新时代国医大师——韩世圣

中医学优势内容具体体现在:

(一)重视功能的生理观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五脏六腑协调为用,表现出各自的生理功能,而西医只重视结构。

(二)重视功能失调的病理观中医认为无论何种病因作用于人体,都是“其气必虚”。人体功能失调才能显示出病症。而西医把疾病主要理解为器质性的改变,没有器质的改变就没有疾病,这就无法避免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现代系统指出,

在生命现象中,结构与功能完全是一回事,结构就是过程流,形态(含状态)是功能的空间记录。归根到底,疾病首先是功能异常。

(三)重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见微知著,防患未然”的预防医学思想是现代医学常无法相比的。“见肝之病,如肝传脾,当先实脾”,杜绝其传变是治未病,防患于未然也是治未病。在养生保健防病中,强调形神统一和保持“神”的自稳态调节在实现整体稳态中占主导地位,也是“治未病”,可见其意义广而深。

(四)重视“气化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出入是气化运动的形式,也是人的生命运动的表现。人体的本原是气,“气聚成形,形散为气”,这种气化过程,也是生命运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过程。新陈代谢、生长壮老都是“气化” 活动的结果。现在有人认为“气”之本质是生物场,元气的物质基础是DNA,脏腑器官之间的信息交流都是气之为用,这为研究“气化论”提出了新线索。

(五)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系统观引进五行生克理论,把脏腑作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使机体实现了自稳态动态系统。

(六)重视经络的作用尽管对经络实质研究仍然没有取得实质进展,但中医认为“行气血而营阴阳”的作用赖经络之功,人体生命停止了活动,生理功能消失,经络也不复存在,现代医学研究得不出结论,不等于没有经络存在。

七)重视“四诊合参”的诊断观“藏居于内而形见于外”。通过四诊对外在象(面象、脉象、气象、声象、疾象等)的诊察,来探讨内在疾病的特色和优势所在。这不仅仅类似黑箱理论,更重要的是跨越时代、超越时空的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

八)重视以人为本的治疗观“人为万物之灵”,在临床中特别强调人的因素。《伤寒论》提出“阴阳自和必自愈”,即强调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统一,不要把针对病因、病邪、病位的调整作为最高治疗原则,这比追求抗病毒、消炎等对抗性的治疗观,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

以上仅仅例举了中医药学几个优势,这些优势是发扬中医药学术必须坚持和发展的。

中医四诊组词

文/韩世圣

《望》

望中气色细端详•面态身姿辨弱强。

脏腑端倪凭目察•岐黄妙术此开场。

《闻》

屏息微闻意味长•声痰气息探阴阳。

鼻端识病玄机隐•医道凭听解患伤。

《问》

关切询查话语柔•起居病痛溯源由。

周全探问知根底•诊断依凭仔细求。

《切》

三指轻搭脉象寻•浮沉迟数意精深。

指端探得乾坤事•妙手回春靠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