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推介
| 央媒推介
岭南的春风掠过梅江两岸,吹醒了千年客乡的烟火气。在中山这座包容的城市里,一位身着白大褂的中医大师正俯身搭脉,指尖轻触患者腕间,目光却穿透了诊室的窗棂,望向更辽阔的天地:那里有客属乡亲的安康,那里就有中医文化的传承,还有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他,便是曹金祥——客属社群的领航者,中医世家的守正人。
一、岐黄薪火:第五代传人的守正与创新
若要追溯曹金祥的根脉,必提梅县祖宅那面斑驳的"天愈堂"匾额。自高祖父起,曹氏家族便以"天赐灵药,愈济世人"为训,在粤东大地悬壶济世。到了曹金祥这一代,作为第五代嫡传人,他不仅接过了祖传的《天愈堂医经》《天愈灵针要诀》等典籍,更以现代医学视野重新诠释传统智慧。
"中医不是老古董,而是活的生命力。"曹金祥常说。他师从多位国内外中医大师,兼修国际针灸师认证,将古法针灸与现代病症结合,独创"通经调脏"疗法,在腰椎颈椎疾病、糖尿病并发症、肿瘤术后调理等领域屡见奇效。曾有位旅居毛里求斯的客属侨胞,因中风后遗症行动艰难,经曹金祥针灸治疗三月,竟能扶杖行走。消息传开,海外客属社群纷纷慕名,"天愈堂"的名号,就这样跟着他的银针,越过了五洲四海。
为了让中医惠及更多人,他创立"天愈堂一带一路中医连锁医馆",在梅州,中山、及海外多个客属聚居地设馆,不仅诊疗,更开设中医课堂,让年轻人跟着认药、学针。"中医是老祖宗的宝贝,得让更多人会用、爱用。"他说这话时,诊室里的艾香正袅袅升起,像极了祖辈当年在梅县药铺里熬药的模样。
二、客属同心:从"创会会长"到"领航坐标"
如果说中医是曹金祥的专业底色,那么"客属"二字则是他生命的另一条经纬。1996年就成为广东客属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作为中山市客属社团创会会长,2003年,在严格管控社团发展的情况下,他将分散在珠三角中山的客家人拧成了一股绳,成立了中山市首个客属社团——广东客属海外联谊会中山理事会。
"客家人闯世界,靠的是团结。"曹金祥回忆,早年他见许多客属乡亲在异乡求医不便,便在医馆开设"客属义诊日",每周三免费为乡亲把脉;逢年过节,他又带着团队到社区送药膳、讲养生,把中医知识编成客家山歌,朗朗上口。"以前大家觉得'客属'是个标签,现在发现,这是我们的根。"一位跟随他几十年的老会员感慨。
在他的推动下,中山市客属社团从不断发展,成立了中山市客家商会,中山市客家经济文化促进会等组织。不仅组织经贸交流、文化寻根,更成为海外客属同胞的"娘家"。第四、第五届广东客属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主席团成员……这些头衔于他,不是光环,而是责任。他曾带着客属企业家到梅州,中山,百色等地开展义捐义诊活动,也曾在世界客属大会上提议"中医文化进海外客属社区",如今,毛里求斯,马来西亚、印尼的客属会馆里,已挂起了"天愈堂中医讲堂"的招牌。
三、大道同行:从侨乡到世界的文化使者
曹金祥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幅地图:一幅是中国客属分布图,红点密密麻麻;另一幅是世界地图,标注着"天愈堂"的海外合作点。这或许是他"中医无界,客属无疆"理念的注脚。
作为全国侨联七至九次代表,第十届先进个人,他常说:"华侨的乡愁,一半是故土,一半是健康。"这些年,他随侨联代表团走访20多个国家,在加拿大中医药针灸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时,不仅授课,更带着学生到当地华人社区义诊;在毛里求斯参加世界客属健康委员会筹委会会议时,他提出"建立客属中医联盟"的构想,被写入章程。
更令人钦佩的是他的"跨界"视野。他深知,中医走向世界,需要文化共鸣。于是,在医馆里,他挂着客家围屋的木雕,摆着客家酿豆腐的陶瓮;在讲座中,他把"阴阳平衡"与客家"和贵"文化结合讲解;在海外义诊时,他不仅治病,更教侨胞做艾灸、泡药浴,让中医成为客属文化的情感纽带。
结语:领航者的远方
从梅县老街到中山医馆,从客属社团到一带一路,曹金祥用五十余年的光阴,书写了一个客家人的多维人生:他是悬壶济世的医者,是守正创新的文化传承者,更是凝聚客属力量的领航人。
有人问他:"您这么忙,图什么?"他指着诊室外排队的患者,又望向窗外正在筹备的客属健康论坛,笑着说:"我图的是,当客属乡亲在异国他乡说一句'我是客家人'时,除了乡音,还有中医的温度;当年轻一代谈起客属文化时,除了围龙屋的故事,还有守护健康的能力。"
这,或许就是一个领航者最朴素的远方——让客属的根更深,让中医的光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