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推介

| 央媒推介

高质不贵,是农产品的未来出路

高质不贵,是农产品的未来出路 

——李铁忠谈对2025年农产品市场的看法


高质不贵,是农产品的未来出路


最是一年好光景,岭南万户皆春色。“乡村振兴能手”、“生态农业种植文化大使”和“五一劳动模范——生态农业种植大使”李铁忠,是广东兴晟生态农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广东梅州丰顺承包了400多亩果园,种植起猕猴桃、菠萝蜜、牛油果等热带水果。经过5年多的苦心经营,如今果园硕果累累,满园飘香。满怀对土地和农民的质朴情感,凭着在商场多年打拼的经验,如今他又开始了新的旅程,进军农业供应链创新,通过搭建农产品品牌化供应链平台,以图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方面找出一条合适路子,借以实现他孜孜以求的“联农、帮农和富农”的愿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意盎然之时,李铁忠接受了采访,比较详尽地阐述了他对未来农业发展的若干观点和对新一年的展望。


高质不贵,是农产品的未来出路

农产品“高质不贵”是市场的希望,也是全体人民的福音


我国人民普遍进入了小康阶段,消费者从过去盼着“吃得饱”,到逐渐关注怎样“吃得安全”,再到如今开始讲究“吃得好”,农产品开启了一场通向高质量发展的跨阶征程,抓住这个机会就能赶上农业升级这波红利。

关于现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李铁忠有他一套独特的观察角度。他谈到了一个有趣现象,2024年以来我国逐步放宽了签证政策,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拍摄了大量的短视频,他们除了发现中国的城乡建设富有成效,人们的生活水准比他们想象的高多了,更多的短视频表明,大部分外国人都被五彩缤纷的中国美食所惊艳,其中韩国人更是发现中国竟然有如此多的优质平价水果,带着羡慕,在中国人“水果自由”彻底沦陷了。

优质农产品的消费在日益膨胀,餐桌愈来愈丰盛,这既是我国果蔬种植面积的大幅攀升,提供了品类齐全的各种农产品,也是广大农户不断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品种后,才有的结果。“来自国外的车厘子、蓝莓、牛油果等,这些水果在价格上比传统水果贵多了,但是仍然呈现出‘大卖’的趋势,表明国人的农产品消费结构确实悄悄地在变化。”透过这些现象,李铁忠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农产品消费站在了由低向高转向的当口,我们终于可以实现粮食蔬菜水果的基本保障了,接下来要吃到更好的粮食蔬菜水果,以及更优质的肉类,这也跟我们国家从小康发展到富裕阶段的情形是相吻合的。

高质不贵,是农产品的未来出路

消费形势一直向好的趋势给农产品种植产业带来全新的机遇,中国农产品将迎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提质运动。李铁忠谈到,当前一种名为“鸭屎香”的单枞茶正在风靡全国,年销售量甚至达到了几十个亿,其独特的香型成为街头上的“奶茶新贵”。实际上“鸭屎香”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它普遍上被认为是质量高的单枞茶之一,存在于市场少说也有十几年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另外一个问题,在新的消费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传统的高质农产品不见得没机会,如果运作得好,就可以以全新的姿态。在李铁忠看来,“鸭屎香”的意外走香,偶然中也有必然,核心是要产品过硬,这给了许多农产品全新的启发。

高质不贵,是农产品的未来出路


质量好了,是不是农产品的价格就应该上去了?关于这个问题,李铁忠认为高质高价并不是人民的追求,高质低价则没有市场依据,“高质不贵”才是市场的希望,也是全体人民的福音。

那么如何理解“高质不贵”?李铁忠举例,我国的铁路交通在绿皮和普快特快的基础上,动车和高铁代表较高的品质,虽然票价略高,但广大老百姓仍旧也消费得起。我们可以把绿皮普快特快形容成“大流通”,讲求普惠,把动车高铁形成为“强流通”,讲求实效。农产品也该是如此,既有价格较低的大流通,也有价格略高但不贵的强流通。这样一幅中国老百姓农产品消费画面就呈现在神州大地,体现供应的多层次,也是从小康走向富裕的物质表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而体现。



“科技化手段+生态化管理”将是农产品提质的重要方法


“高质不贵”的农产品是未来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趋势,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这些产品的可持续供应呢?对此,李铁忠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普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认知均出自于常识,比如大家凭直觉就知道色泽靓丽外观好、新鲜口感好、绿色安全的都是好产品。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眼界越来越开阔,人们对果蔬的品质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要求,对果蔬的营养成分的要求越来越高,还有就是对果蔬的加工运输等生产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人们不希望吃到的果蔬尽管看起来是靓丽的,但其实包含有大量的保鲜剂,比如人们不希望两次购买的同一种水果,口味上有比较大的差异性。

高质不贵,是农产品的未来出路

李铁忠认为,综合而言农产品的高质量是农业现代化和消费升级的共同结果,某种农产品只能通过“外观、口感、绿色安全、营养和稳定供应”等要素“五位一体”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地说是高质量的农产品。

那么,上述的五位一体是否实现起来很困难呢?李铁忠觉得并不难,主要靠科技化手段和种植管理升级来实现,简而言之是要通过“良种良法”来实现。

关于“良种”,李铁忠观察到目前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新技术革命迅速推进,科技化选种育种已经有了很多技术支撑。“在省农科院基因中心学习了一圈,让我更加树立起了种植高质量农产品的信心”,在广东省农科院基因中心的种子基地,李铁忠看到“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育种”的结合,看到了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在种业中的应用,让“种子跟随土壤走,种子根据产量走,种子跟着成本走”成为了可能,选种育种不再是拍脑袋的事,而是可以做得“很踏实”。

高质不贵,是农产品的未来出路

对于“良法”李铁忠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盯上了”纯植物酶解而成的海藻寡糖和纳米铜这个“新鲜玩意儿”。在实践中他发现部分农作物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类似于抗热性弱、容易落果、甜度不足、口感欠佳病毒感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又不是通过常规的施肥或喷药能够解决的,经过广泛接触了解之后,李铁忠果断引进中科院大连化学生物研究所的海藻寡糖营养肥和台湾农科院研发的有机纳米铜,经过不断对比测试,果然发现其效果颇佳,接受过海藻寡糖的和喷施纳米铜的水果不止是常见的叶面焦黄现象消失了,甚至连病虫害也得到抑制,成果后的果质和口感也得到改善。

高质不贵,是农产品的未来出路

当前国家正在着力推进化肥控量增效、农药减施增效、饲料兽药使用减量增效,加强畜禽粪肥还田利用,加快农村生活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生态化管理的“良法”,这些均有助于保障高质量农产品的“出产”。在李铁忠看来,不管是良种还是良法,不管是种植还是养殖,都需要依赖科技支撑,既可以通过基因层面提升作物内在潜能,结合生态管理创造最优生长环境,实现“遗传潜力最大化”与“环境胁迫最小化”的协同效应,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高质量农产品。科技化手段和种植管理升级将重塑高质量农产品的生产模式,必将为“五位一体”高质量农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高质不贵,是农产品的未来出路

高质不贵,是农产品的未来出路


“让农产品插上品牌的翅膀”是农产品提质后的最佳出路


农业不只是生产,它是需要产品的,而产品是需要进行市场竞争的。李铁忠谈到,这些年在与一些地方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当前有一种思维习惯,一谈到农业就自觉不自觉地转移到乡村振兴中去了,还十分强调“产业振兴”的作用,对此种状态李铁忠有所忧虑,在他看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必须从产业链条来看,要从产业分工来看,更要从市场角度来看。在涉农的产业链中,农业是“工厂”,农产品是“产品”,农业高质量发展只是强调农业的“工厂现代化”,只有农产品高质量发展了,才是真正的走向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很多时候我们只讲“三农”,讲农业高质量,往往忽略了农产品。在李铁忠看来,“三农”的现代化最终的出路是需要农产品来体现的。农业,大多数强调如何种植和收获,但是忽略了农产品价格才是真正的杠杆,而质量是决定价格的关键。

高质不贵,是农产品的未来出路

李铁忠觉得,当前许多农产品的竞争力不高,关键在于农户们不太懂得如何“将农产品商品化”,在“类别、品种、规模、科技投入、市场销售、品牌包装”等众多可选路径中迷失了自我,而没有一个整体策略。对此,李铁忠认为只有“让农产品插上品牌的翅膀”,实施农产品的品牌化战略,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农产品的品牌化呢?“我们必须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去理解。‘育、耕、种、管、收、储、销’,销是最终出路,借鉴工业产品,借助二产三产比较成熟的品牌化道路,我认为农产品的品牌化至少得从规模化、科技化、高质化、稳供化等几个维度去理解”,李铁忠说,对于中小农业企业来说,要深刻了解农产品现代化的进程,从产业链分工越来越细中寻找定位与机会,“品牌化是销的最好选择,也是农户能否最终致富的决定性因素”。

高质不贵,是农产品的未来出路

除了营销,李铁忠还谈到了做高质量农产品要注重的其他几个方面:在产品加工环节进行精心处理,确保产品外观、口感、质地等方面的卓越品质;要进行精心设计的包装,突显产品的高贵感和品质感,吸引目标消费者;通常以小规模、精细化生产为主,避免大规模化生产导致产品品质下降;要有精准的市场定位,吸引目标客户群体的长期关注和购买。

李铁忠还建议,从源头到销售终端,整个产业链将更加紧密地协作,确保产品的高品质和安全性,高质量农产品的品牌要尽量去通过各种认证,如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等,证明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达到一定标准,这些专业认证是提升消费者信任感的重要手段。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高质量农产品市场将不断涌现出创新产品。这些产品将结合传统与现代科技,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美食体验。李铁忠相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品牌建设成为高质量农产品发展的关键。一个好的农产品品牌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能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农产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