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推介
| 央媒推介
古今接力---赓续中华龙脉
龙的国度,我们是龙的传人
威山道人—龙的传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最深沉的底气,更是国运兴衰的隐秘密码。当我们追溯这份底气的源头,会发现它始终与一种图腾的呼吸共振;当我们破译这组密码的核心,会看见一条巨龙在文明的星河中,已盘旋了五千年。
文化,是一个国家最深沉的底气,更是国运兴衰的隐秘密码。
我们是龙的国度,我们是龙的传人——这不仅是刻在血脉里的认同,更是流淌千年的文明基因。龙,是华夏先民仰望星空时的伟大创造,是融始祖信仰、文化根脉与民族精神于一体的图腾。它是中国的象征,是文明的起点,从五千年岁月深处走来,承载着我们对宇宙的追问、对力量的敬畏、对和谐的向往。
中华文明为何能跨越时空、绵延不绝?答案就藏在龙的精神里。那腾云驾雾的灵动,是兼容并蓄的智慧;那潜渊跃渊的刚健,是自强不息的风骨。正是这份深植于龙文化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在岁月长河中始终挺立,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着文明的韧性与磅礴。
龙耀中华
龙耀中华
文化深根国运藏,龙乡一脉韵悠长。
先民仰首星辰梦,千古图腾岁月彰。
始祖开天凝浩气,基因刻骨铸荣光。
共崇信仰心中驻,常引精神血脉昂。
河涌江奔传厚蕴,风经雨历绽繁芳。
潜渊飞天容诸象,聚九调阴济九阳。
和异同辉彰智慧,兼收并蓄谱华章。
此般灵秀钟华夏,傲立尘寰作范纲。
中华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文化瑰宝;龙文化,蕴含着寰宇间最深刻的和谐之道。而创造这一切的中华民族,本就是智慧的化身;孕育这文明的中国,更是世界文明星空中不可替代的光。
在这里,去触摸龙文化的滚烫温度,去感受龙之精神的震撼力量,去追寻华夏文明那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源。
我们是龙的国度,是龙的传人——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命契约。华夏先民仰望星空时,并未止步于对宇宙的敬畏,更以惊世的想象力,将雷霆的威严、江河的灵动、山峦的沉稳、日月的光华,熔铸成这头“能兴云致雨,能变化屈伸”的神兽。龙的诞生,本就是一场文明的觉醒:它让散落的部落有了共同的精神旗帜,让蒙昧的先民找到了对“我是谁”的集体应答。从红山文化玉龙的蜷曲蓄力,到殷墟甲骨“龙”字的蜿蜒勾勒,再到故宫九龙壁的腾跃磅礴,龙的形态在变,却始终锚定着文明的坐标——它是始祖信仰的具象(女娲补天时,龙为擎天之柱;黄帝乘龙飞升,留下“人文初祖”的火种),是文化根脉的载体(《周易》以“潜龙勿用”“飞龙在天”喻示人生与国运的节律),更是民族精神的化身(那从不屈服的鳞甲,那永远向前的爪牙)。
唤醒对龙的敬意,从来不是要退回远古的图腾崇拜,而是要在文明的长夜里,擦亮这盏穿越时空的精神灯塔。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正因为龙本身就是“九似之物”(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种“集众长而自成一格”的特质,早已为文明的包容埋下伏笔。佛教传入后,龙从“山川精怪”化为“护法天龙”,在云冈石窟的佛龛旁吐纳祥云;理学兴盛时,龙的“刚健中正”与“格物致知”相呼应,成为士大夫“为天地立心”的精神镜像。这份兼容,从不是对自身的消解,而是如龙潜深渊般的蓄力——当我们在敦煌壁画里看见龙与飞天共舞,在青花瓷上看见龙与缠枝莲相依,便知真正的文化主体性,是既能扎根大地,又能拥抱星空。
中华文明为何能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答案就写在龙的每一片鳞甲上。那腾云驾雾的灵动,是“海纳百川”的智慧:张骞出使西域时,龙旗所指,打通的不仅是丝绸之路,更是文明对话的通道;玄奘西行取经,驮经的白马旁,隐约有龙影护持,最终让佛教中国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部分。那潜渊跃渊的刚健,是“自强不息”的风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龙为其导洪,实则是先民与自然抗争的勇气;近代中国深陷危局,“四万万人齐蹈厉”的呐喊里,藏着龙不甘沉沦的咆哮;今日之民族复兴,每一步前行,都延续着“飞龙在天”的昂扬。这种力量,让文明在战火中未曾熄灭(元灭宋时,士人以“龙战于野”明志;清军入关后,江南文脉仍以龙纹瓷器暗喻华夏精神),在冲击中未曾失魂(西学东渐时,严复以“龙性难驯”喻示民族气节),最终沉淀为“历经劫波而愈强”的文明韧性。
中华龙的伟大,不在于它是神话中的万能之神,而在于它始终是“人”的精神投射——它让每个平凡人相信,潜渊时的隐忍,是为了飞天时的绽放;它让每个中国人明白,个体的命运与民族的兴衰,从来都是同一条龙的鳞爪。龙文化的深邃,也不在于它构建了多么玄奥的体系,而在于它用最朴素的象征,道出了人类文明的共通追求:阴阳相济,是对平衡的向往;刚柔并蓄,是对智慧的注解;兴云布雨,是对责任的担当。当世界面临文明冲突的困局时,龙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龙与凤、麟、龟并称“四灵”,从不独尊),恰是破解困局的东方智慧。
此刻,当我们触摸龙文化的温度,会发现它从未远离:它在端午龙舟的鼓点里,跳动着团结奋进的脉搏;在元宵龙灯的光影中,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希望;在航天人“上九天揽月”的壮举里,延续着“飞龙在天”的豪情;在普通人“不服输、肯实干”的劲头中,闪耀着“潜龙勿用”的坚韧。这温度,是文明的体温;这力量,是民族的脊梁。
唤醒龙的精神,终究是为了让文明的火种,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烧得更旺。因为我们深知:龙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奔涌在血脉里的江河;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指引未来的星辰。当这条巨龙再次昂首时,它驮负的,不仅是五千年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对“何为伟大”的永恒回答——那便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坚守,在奋斗中永恒。